<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专题专栏 > 五年规划

        电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电白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10-08-04 10:19:49 阅读次数:-

        电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010年)
         

        说   明 

             《电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根据《中共电白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业经县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是今后五年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规划总体上是加强经济社会宏观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制定行业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精心组织,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二00六年六月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将电白建设成粤西乃至全省的经济强县,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以来,全县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工业立县”、“四大跨越”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1、国民经济发展加快。2005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124.81亿元(当年价),比2000年增长68.2%,年均递增11.0%。人均生产总值10009元,比2000年增长67.5%,年均递增10.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9.45亿元、46.73亿元、38.63亿元,年均递增分别为9.45%、13.3%、9.9%。三次产业构成由2000年的37.1∶30.2∶32.7调整为2005年的31.6∶37.4∶31.0。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推进工业化态势强劲。全力以赴抓好博贺新港区重化工业基地建设,恒大钢铁基地第一期180万吨/年轧钢项目顺利建成投产,第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热电、重油和风力发电厂等项目也相继落户。县工业用地控制区不断扩展,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在工业园区落户的企业达38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预计,工业总产值91.54亿元,比2000年增长74.8%,年均递增11.8%。

          3、农村经济发展平稳。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对虾、小耳花猪、水果、外运菜、南药和速生丰产林等种养基地,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抓好产品加工和销售流通,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05年预计,农业总产值61.8亿元,比2000年增长43.9%,年均递增7.5%。

          4、第三产业增长迅猛。旅游景区建设呈现生机勃勃的良好发展态势,冼太夫人故里、冼太夫人纪念广场、放鸡岛旅游开发等一批旅游项目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民润超级广场、金龙泉大酒店等载体相继落成营业,优化了消费环境;液晶彩电、电脑、空调、彩屏手机等成为畅销品;房地产开发供求两旺;农村消费全面激活。2005年预计,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1亿元,比2000年增长93.8%,年均递增14.1%。

          5、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完成县道及县通镇公路建设144.4公里,镇通村乡道建设426公里;建设水利项目80多个,总投资3.33亿元,续建了共青河拦河闸、河角水库加固工程和水东海堤,重建新墟水闸和海月楼水闸工程;电白一中新校区、海滨大道、新迎宾馆、体育馆、红树林保护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东西湖改造工程已完成,美丽县城海滨特色日益凸显,品位大为提高。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完成投资总额3.68亿元,有力推进了电网建设;电信业迅猛发展,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9.9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99万户;积极实施告别泥砖房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9.99亿元,完成57710户;电城、沙琅等中心镇及一些镇、村的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6、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实行“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两翼拓展,“走出去”和“引进来”两轮驱动,以召开招商会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招商引资工作卓有成效。2005年预计,实际利用外资495万美元,比2000年减少59.9%,年均递增-16.7%。以珠三角经济转型为契机,承接产业转移,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培育了健展、佳辉等出口龙头企业。预计2005年出口总额将达到5219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15.2%,年均递增2.9%。

          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41元,比2000年增长32.2%,年均递增5.70%;农民人均纯收入4610元,比2000年增长34.3%,年均递增6.1%。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些高档消费品,如小车、电脑、空调等拥有量不断增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顺利推进,老区、山区学校改危工作不断深入;幼儿入园率达到61.7%;7周岁儿童小学入学率达100%,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99.4%,巩固率98.35%,毕业率100%;普通高中不断扩容增班,为“普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巨大进展,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省命名我县为“龙舟之乡”和“体育先进县”,命名水东镇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冼太夫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电白一中新校区、体育馆、龙舟基地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全面动工兴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防动员和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建立健全了计生长效工作机制,人口出生率10.74‰,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5‰以下。扎实抓好殡改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提高。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着,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二)发展环境

          1、发展的机遇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关系进入以协调、磋商、合作为主的阶段,多极化趋势将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制约。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有利于我县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县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方针;国内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我县在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架构下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从我县自身发展来说,发展潜力巨大,为“十一五”的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一是目前县正处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我县,将强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三是交通运输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博贺新港区深水大港的动工兴建,将为我县的长远发展提供交通动力。

          2、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外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中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迹象交织在一起,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二是全国性的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企业面对国内市场制约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增产增效面临重大挑战。

          从我县目前状况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整体素质差,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贸出口块头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出口大宗拳头产品不多;财源薄弱,财政缺口大;就业压力大;农民增收困难;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城乡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困难。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为加快发展,跟上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建设粤西经济强县、文化大县、法治社会、和谐电白和实现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全力实施“工业立县”、“四大跨越”发展战略,加快临港工业、海洋渔业、加工增值、港口流通、滨海旅游、科技创新六路并进步伐,全面推动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增强。GDP达到215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GDP16120元,年均递增10%;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1亿元,年均递增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年均递增11%;外贸出口总额达10000万美元,年均递增14%;实际利用外资1250万美元,年均递增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年均递增13% 。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显着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5∶41∶34。城镇化水平力争提高到40%以上,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社会和谐发展。到2010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更加全面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科学实力雄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设施先进,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小学和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县80%以上的学校实现校舍楼房化,功能室齐全,设备先进,基本普及电化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数量足够,学科配套,队伍稳定,素质有较大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防灾减灾能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3元,年均递增6.0%。农民人均纯收入5732元,年均递增4.5%。生活环境美化优化。期望寿命达到75岁。

          三、发展任务

          (一)全力实施“工业立县”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全面小康,更没有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县是农业大县,工业比较落后,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工业企业处于一种较为弱小零散的状态,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发展速度不够快,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县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加快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年均递增13.5%,真正实现“工业强县”的目标,以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全县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1、致力发展临港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临港工业是依托港口资源或港口相关优势发展起来的工业,其将港口码头纳入工业生产线的组成部分,以企业集群,成片开发为基础,以重化工业为主体,以大型化和大进大出为典型特征的一种高投入、大运量、大产出的产业组织体系,使物流过程无缝连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增强港口企业的竞争力,是工业化加速期典型的一种经济组织形态。海上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优点,而临港工业由于可利用世界最廉价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所以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电白作为茂名市唯一沿海县,海岸线长、气候条件好、海洋资源丰富,博贺新港区更具备建设成为“华南深水大港”的优越建港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围绕茂名市建设博贺重化工业区,开创重化工业新阶段的战略部署,致力发展临港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博贺新港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审时度势谋划配套项目,积极引导县内相关工业企业尽快加入港区重化工业产业链,通过拉长和延伸重化工业的产业链,实现以“重”带“轻”,轻重并举,促进轻工业发展规模、水平和层次的提升。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使临港工业成为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新亮点。

          2、以发展资源加工型特色工业为主攻方向。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规模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的良好条件,“十一五”规划期间,我们要围绕农产品、海产品、林产品、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促进种养成果转化增值,形成加工业依托农业又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海洋及丰富的海产品资源是我县的最大优势,我们更要围绕海洋资源优势上工业,推动我县海产品加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大幅度提高精深加工增值水平。大力扶持香精香料制造、乙烯后续加工和矿产资源精细化工的开发。在我县的特色优势产业中,选择一批素质高、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统一布局、规划协调、整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工业基地化、规模化进程。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工业载体园区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改变工业弱小零散分布状况,形成相互配套的规模经济;有利于摆脱乡村或社区经济封闭状态对工业发展的制约;有利于以工业带动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有利于遏制农村环境污染的蔓延,为农业保护创造条件;有利于加强工业污染源集中控制并降低治理成本,减轻生态损伤;有利于建设促进工业发展的公共工程,提高资源配置总体效率。“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县要继续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营造工业发展载体,完善工业用地控制区各项配套设施,增强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县工业用地控制区继续拓展,为迎接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向东西两翼的转移及民营企业入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平台。积极引导镇村工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发挥效益,壮大园区经济,促进全县工业蓬勃发展。充分挖掘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潜力,进一步优化更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法制环境和人事环境,重点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建设及产业园区建设,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全面激活民间资本,使民营经济成为我县经济扩大规模、扩大市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我县农业产业基础底子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十一五”期间,中央确定的统筹城乡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措施将进一步得到落实,要以千方百计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到2010年达到5732元,年均递增4.5%左右。以发展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1、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要加快我县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发挥区域优势,大力抓好水果、北运菜、香芋、南药、草食动物、小耳花猪、肉鸭、红心鸭蛋、山地养鸡、虾苗、优质鱼、吊线蚝等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种养结构调整优势、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促进传统农业向区域化布局、社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加大海洋综合开发力度,开辟远洋捕捞基地,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2、培育农业“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结合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引进和推进农业优良品种,努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积极调整海水养殖结构,推广应用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大力养殖“名、优、特、稀”品种,大力发展虾苗、鱼苗等种苗繁育业,培育海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实行无公害养殖。促进我县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农业竞争力。构建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以工业化思维办农业。政府部门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等基础性工作,抓好典型示范、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产销衔接等工作。重点培育、壮大农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扶持佳辉食品有限公司、港泰冷冻有限公司、电白县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电白县南药药业有限公司和永安农产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以“公司+基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引进、开发农海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包装的技术和设备,推进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延长和扩大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并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突出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加强灌区、动物防疫、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重点渔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县农业竞争力。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完善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农村安居工程。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村庄规划建设,积极创建生态文明镇村,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综合利用或有效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5、建设林业生态县,推进林业现代化。围绕建设林业生态县,优化环境,增资源增效益,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全力构建林业三大体系、着力抓好五大生态工程、大力发展四大林业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五大林业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林地面积7.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6.98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占林地总面积的37.4%,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林业总产值达10亿元。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调整优化城乡结构。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经济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十一五”期间,我县要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要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各类企业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集聚发展。力争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1、加快县城建设,实施中心镇工程。实践“经营城市”新模式,把“经营城市”新理念融汇到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中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房地产开发。县城继续抓好“东扩”战略,抓好县城道路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加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区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加快中心镇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增强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和发展第三产业能力。

          2、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着力抓好公路建设,到2010年,县乡公路二级公路达236.95公里,三级公路达135.6公里,四级公路达780.35公里,整个县乡公路网服务水平达到较高层次。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实施农村饮水工程,逐步解决农村饮水难问题;推动告别泥砖房工程向纵深推进。

          (四)全面提升服务业素质。

           “十五”以来,我县服务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继续立足资源优势,以发展滨海旅游为龙头,推进服务业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素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支柱产业,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提高服务业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1、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景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树立起我县海岛旅游、冼太夫人文化旅游、温泉旅游三大旅游品牌,精心包装热水温泉、观珠龙珠温泉、马踏咸水温泉和鹅凰嶂生态观光等特色旅游项目。继续优化整合龙头山、博贺林带等海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关联产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酒店,完善旅游接待功能;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工作,开发最具电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大力推介电白民间民俗文化。形成一个与旅游观光密切联系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体,增强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振兴县城经济。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改造和发展壮大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同时,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和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审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配送基地,促进货运业的市场化、专业化。适度发展以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业,培育一批能参与全省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形成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制度。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

          3、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素质。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拓宽发展服务业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

           (五)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拓宽外经贸发展渠道。

          “十一五”期间,要促进外源型经济由大向既大又强转变,形成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世界各地有关的专业展览会。发挥产业优势,抓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包括以健展花式纱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针织制衣生产出口基地,以佳辉食品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水产品加工生产出口基地,以及一批家具、工艺品、劳保制品等短、平、快项目类生产出口基地,加快扩大出口规模;同时不断扩大外贸经营主体,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2、创新利用外资的策略。“十一五”期间,我县应创新利用外资的策略,从外延的简单扩张转向内函的深化拓展,努力提高引进外资的水平。以三大临港工业项目落户博贺新区和博贺口岸重新恢复运作作为契机,发挥大项目的龙头牵引作用,进行招商引资;开展以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加工、水海产品深加工和外向型特色产业为主的主题招商;同时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积极动员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办实业,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以“珠三角、港澳”等地区为重点招商区域,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加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1、加强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资源环境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五金制锁、电器机械、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建筑材料、医药、商业等产业,坚持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相结合,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实施种子种苗、生物技术、绿色食品、农业设施、保鲜加工示范、标准化技术等农业科技工程,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农业转轨。社会发展领域重点加强中药现代化、创新药物研制、重大疑难疾病诊治、环保、资源利用、人居环境、社会安全、防震减灾等技术攻关,扶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与产品开发。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产业竞争力。完善和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扶持发展高科技民营企业,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协作,促进科技贸易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专业镇技术镇建设,实现专业和产业集成配套,推动全县乡镇经济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加强软件园、科技园区、高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星火技术密集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民营科技企业园等产业化基地的规划和管理,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密集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3、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县内科技资源,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创新。落实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完善科技体制,激发科技生产力。

          (七)着力发展交通运输基础产业。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起着保证和促进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运输量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公路运输是我县交通运输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县要在现有公路网的基础上,向着等级结构合理、集散快速便捷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县的综合运输网建设。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县乡公路规划以完善网络、提高环通率、优化结构为重点,与县乡产业结构、资源开发、城镇布局、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特点相适应,与其他运输和国省干线公路相衔,加强与周边市县相连接,与水、田、土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相协调。珍惜土地资源,尽量少占农田,做到远近结合、干支结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2、突出重点,全面发展。从建立和完善县乡公路网出发,重点改造并提高县、乡公路等级,打通断头路,接通有关网络,完善桥涵防护及排水配套工程。力争到2008年全县镇通村委会公路全部硬底化。

          3、建管并举,注重效益。县乡公路网建设与养护管理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三先、三后”,即先规划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健全县乡公路建、养、管体制,完善管理法规,提高管理水平,做到修一条、成一条、养管一条、发挥一条的效益,逐步实现县乡公路建、养、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4、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整合运输资源,鼓励运输行业集团化、连锁化,提高运输规模效应;组建客运集团,规范个体货运市场秩序;强化公路运输安全、监管;改革运输管理体制,全面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交通运输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绝不单单是经济发展,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经济强县和文化大县,教育是基础。要以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法》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10)》;做好从2006年开始的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县级政府为主,镇级政府大力支持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采取切实措施,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到2010年底前,力争把水东镇、霞洞镇创建为省级教育强镇,把那霍镇、旦场镇、博贺镇、林头镇创建为市级教育强镇。全县中小学消除薄弱学校,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到80%,高中学校全部达到市一级学校以上。建设一批特色学校,有5所学校成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力争电白一中、电海中学进入全国示范性学校行列。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构建“开放共济”的人才生态圈。到2010年人才实力进一步增强,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层次明显提高,人才总量达到7.3万人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梯次搭配合理,乡土人才和民企人才比例明显增大;人才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人才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完善县、镇、村三级人才工作体系。

          3、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启动县新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工程,加快体育馆建设进度,扩大文化馆的培训场所,增建艺术团体的创作、排练生产场地,建设艺术展览和会展中心、开发国际龙舟基地。完善各文化广场的文化设施和充实文化内容,按省颁定级标准恢复和新建各镇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场)。基本形成县、镇、村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引导基层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健康的文化活动。全面实施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弘扬我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繁荣艺术创作,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力争到2010年建成全国文化大县。

          4、合理控制人口总量,改善人口结构。建立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形成党政领导、部门主导、多方配合、群众参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格局,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正确引导和激励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建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机制,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29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2%以上,较好地完成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中心任务。

          5、积极扩大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努力减少失业。把发展作为就业的主渠道,以发展第二、三产业作为增加就业的战略性选择和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引导下岗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努力实现再就业。同时切实加强对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统筹规划,落实促进就业资金和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培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利用我县在外经济能人多的优势,加强劳务输出,拓宽就业和再就业的渠道。力争到2010年,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不同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基本生活需要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加大各级政府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财政支出,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教育资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7、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规范卫生管理,加强卫生宏观调控,促进县域卫生均衡发展。推进医疗公平机制,确保2010年末,全县人人享有与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健服务;建立并完善以县直综合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医疗机构为网底的层次清晰、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辐射全县的卫生服务网络;引导扶持各医疗机构夯实基础服务底子,着力经营好计免、门诊、住院、妇儿、中医等基础科目,提高医疗业服务管理水平,规范医疗机构延伸点执业行为,降低治病费用,消除大多数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构建与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预防与有效控制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疫病,提高对卫生突发事件、紧急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有效的监察和防治禽流感和非典工作机制;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规范妇幼保健工作,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健全覆盖全县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依法加强卫生监督,致力改善公共卫生状况,积极消除致病危险因素,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和人民生活卫生质量;开展以促进人民健康整体水平提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运动。

          8、稳步发展体育事业。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各类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9、构建绿色电白。努力建设增长绿色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进度,力争到201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100%,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0、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对县、镇、村三级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和镇、村两级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全县城乡有线电视网络一体化,为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作准备。争取到2008年前完成县城的有线数字电视转换,使传统的广播电视宣传转变为节目+信息+服务+娱乐,走向国际化。

          11、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依法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相衔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指挥管理体系。完善气象探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气象观测环境,建设监测能力强、自动化水平高、高时空高密度的探测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和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加强粮食储备工作,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体系。加大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投入,突出抓好防震减灾工作。完善灾害救助机制,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进一步规范灾民救助工作,完善灾害监测和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减灾活动,促进社会捐助制度建设。加大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维护社会稳定。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设覆盖全县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开展创建“和谐平安社区”活动。

          12、完善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加强国防动员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推进平战结合、军民兼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经济与军事双重效益。

          (九)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十一五”期间,要抓住时机,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逐步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继续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依法规范行政机关对事业单位的授权行为。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探索建立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推动各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强化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2、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完善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建立健全投资监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有收益的城市公用事业、教育、卫生等项目,形成城市建设多元化投资体制。

          3、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和财政政策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制定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分散的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统一政府财权。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控制行政经费不合理增长。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政府预算编制办法,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科目管理体系。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完善非税收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

          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建立健全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公用事业改革,推进供水等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5、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

          依法规范、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决策程序以及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决策公开,保证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畅通有效。

        附件:

        电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指标

        指 标 名 称

        计 算

        单 位

        2000年实际

        2005年预计

        “十五”期间

        年均递增(%)

        2010年计划

        绝  对  数

        年均递增(%)

        全县生产总值(GDP)

        亿元

        79.06

        124.81

        11.0

        215

        11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28.01

        39.45

        9.45

        53.75

        6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25.02

        46.73

        13.3

        88.15

        13.9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26.03

        38.63

        9.9

        73.1

        11.3

        三次产业产值构成

         

        37.1∶30.2∶32.7

        31.6:37.4:31.0

         

        25∶41∶34

         

        人均生产总值

        5974

        10009

        10.9

        16120

        10

        工业总产值

        亿元

        52.36

        91.54

        11.8

        175

        13.5

        农业总产值

        亿元

        35.18

        61.8

        7.5

        80

        5

        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19

        1.87

        9.47

        3.01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1.16

        41.01

        14.1

        72

        13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1233

        495

        ﹣16.7

        1250

        20

        外贸出口总额

        万美元

        4530

        5219

        2.9

        10000

        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94

        15.81

        16.7

        25.3

        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234

        8241

        5.70

        10973

        6.0

        农民人均纯收入

        3432

        4610

        6.1

        5732

        4.5

        年末总人口

        万人

        118.67

        126.13

        1.2

        129

        0.5

        人口自然增长率

        9.58

        6.65

         

        7.5

         

        平均预期寿命

        73

        74

         

        75

         

        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6.8

        7.5

         

        10

         

        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

        %

        3

        3.5

         

        3

         

        社会保障综合参保率

        %

        99

        100

         

        100

         

        注:表中绝对数为现行价,增幅为不变价

                         电白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二○○六年六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