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魅力电白 > 电白文化

        电白民间习俗

        来源:电h365官方登录平台_bat365在线平台网站_365bet论坛地志办 发布时间:2016-08-24 16:54:06 阅读次数:-

         

           【冯家村冼太庙会】 电h365官方登录平台_bat365在线平台网站_365bet论坛霞洞堡冯家村(今大村一带),是冼太夫人夫家和裔孙故居地。每年正月十七日冼太夫人忌辰前后数日,数万群众汇集诚敬夫人庙(晏宫庙)前的汉人坡(又称“看人坡”),举行庙会,这一活动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一天,霞洞镇各个村庄都举行纪念冼太夫人活动,称“十七年例”。最热闹的是大村和马路头村。这两条村庄都是当年冯家村所在地。崔、王两姓亲戚来宾数万人云集,小车、摩托车数以千计,在冼太夫人神坛前看粤剧,拜祭祀冼太夫人,探亲访友,采购山杂土产,每家每户设宴款待宾客,有的人家宴请的宾客达50桌之多。霞洞正月十七庙会的特点,是把纪念冼太夫人活动和物资交流集市结合起来。这一天,邻近各地包括高州、信宜、化州、吴川、两阳乃至广西等地土特产云集,据说如此规模之集市为粤西之最。据记载,1957年,霞洞诚敬夫人庙曾出现粤、桂、湘、琼四省100万人前来瞻仰朝拜冼太夫人的盛况。

        【汉人坡正月十七】 汉人坡位于霞洞镇马路头村的前后。汉人坡南端最开阔处,有两个城堡,东面的一座叫王屋堡,西面的叫崔屋堡。两堡之间的草地,就是每年正月十七演戏搭台和搭神坛(称庙堂)的地方。每年的正月十六,当地崔、王两族的群众,正式拉开迎神演戏大盛会的序幕,为的是纪念冼太夫人忌辰(正月十七日)。一年一次,延续四天。

               正月十六,即迎神前的一天,汉人坡已热闹起来,各地商贩便纷至沓来抢摊,占据有利摊位档口。白色的太阳伞下是香烟糖果档。布匹档设在王屋堡墙边,用帆布搭起遮阳防雨。本区各处的手工业品都来占地摆摊。来自羊角镇的大同、马头岭的陶器(缸、盆)摆在崔屋堡附近,下洞人编织的竹器箩筐之类以及龙骨车、手拉水车占地很广。林头黄阳人的草席、沙琅人的酱油、豆豉、那霍产的草纸(火纸)也来了。电白周围的几个区的商人也不失时机运来货物。吴川梅菉运来大量的竹制品,特别是竹料编织的家庭用具最抢手,阳江县的皮箱和皮枕头,信宜高州市的木制品,尤其是水桶最畅销。高州、化州、阳春等市县的布匹和药材也来展销。总之,来到汉人坡展销的货物品种,应有尽有。汉人坡盛会,形成粤西最大的一次货物交易盛会。

               场面壮观的迎神接力赛。正月十七早晨是这个会期最热闹的时刻,迎神接力赛是在天亮不久拉开序幕。从远地来看热闹的人,在十六日已来到,附近二三十里的人踏着月光赶来。天亮后,整个汉人坡已经人头攒动,树上有人,两个堡墙上也站满观众。人声鼎沸、数里可闻。

               迎神接力赛的仪式,是跑着把冼夫人从晏宫庙迎接到汉人坡南端新塔的临时庙堂中。这个迎神赛分三场进行:第一场是天蒙蒙亮之时(地方时为6点30分)开始。首先是香炉接力赛。四枚铜质香炉从晏宫庙门鸣铳齐发,四个香炉分为四队,每队安排十多人接替,每“替”人跑150米左右,从晏宫庙门跑到棚搭的“庙堂”内为终点,决出前3名重奖;第二场赛是跑“西首”。西首是庙内坐在中殿西侧的各一个武将的神像,是木雕的,重五六十斤。两个西首分两队赛,也分十多人接替,神像是放在一座交椅上,由四人抬着跑,一直跑到庙堂内,决出冠亚军;第三场是赛“正位”。即冼夫人的两座身像,也分两队,赛法和“西首”相同。到终点,决出冠亚军。

               这场接力赛大约在早晨8点钟结束。到场观看的群众粗略估计有6、7万人,来看赛神的群众都着节日盛装,穿红戴绿,五彩缤纷,看完赛神,便是眼望眼,人看人.汉人坡真正成为“看人坡”。8点钟观众慢慢散去。一部分人去看大戏演出“拱北贺寿”,有的去购买货物,戏场和市场同时热闹起来。 

               别具一格的双台大戏 。汉人坡正月十七日的迎神盛会,除看赛神外,便是看大戏演出。每年崔、王两族,各雇一个戏班,演双台戏。各族都有搭一个大戏台,对准庙堂。大戏台是竹木和葵棚搭成一个大“金”字,遮住前后台,另搭一个小“金”字,为台前观众遮阳防雨。演大戏别具一格,每年都演4昼4夜,从正月十六中午演到十九日晚十二点。每日连续演20小时,叫做“不停锣鼓”。早晨开始演“日戏”,下午开始演“正本”。演员穿古装,唱官腔,最后有一场武打。最精彩是晚上八九点开始的夜戏,叫“单出”,演的多是现代粤剧,最吸引人。接着是演“三出”,从十二点演到凌晨三点。三点以后,停演四小时。天亮后,七点钟又开始演了。 

        【冼夫人圣诞乡傩】 冼夫人的出生地——电白电城山兜丁村,有蔡姓与黄姓居民两条自然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这两条村居民举行的冼夫人圣诞乡傩,十分热闹。

               蔡姓村三十几户居民,每年到了正月十三日, 由祖上拨款做敬神事务。首先从居民中挑选七、八个年青力壮的男子汉做公事干事务,乡傩前三天,他们洁净身子,独住一室,已是丈夫的不与妻子同寝;各家各户内内外外打扫清洁,以表示对冼夫人圣诞的虔诚。

               正月十七日下午,乡傩的公干人员穿上盛装,身围上彩带,手持五色彩旗,八音锣鼓随行其后,从丁村前往山兜冼夫人庙迎神。从庙里接出冼夫人坐像,坐入花桥。然后由两个汉子抬着桥子走。冼夫人麾下的甘、廖、盘、祝四位官人的像,由四个汉子各捧一位,走在花桥后面,一直送到丁村,称为“接冼太回娘家”。当天,乡傩期将到之时,蔡姓村旁已收割的稻田里,搭起迎神醮坛,迎来冼夫人和四位官人的神像。冼夫人坐于坛正中,四位官人像置于左右两旁。神台烛火通明,熠熠生辉。醮坛棚壁贴有纸条画的咒符,意为辟邪镇妖。神坛前较远的地方,竖起长而直的竹竿,杆顶系列有长绳,绳上挂有三角形小纸旗,被风吹动,猎猎发声。神坛周围相间地树立各色彩旗,迎风飘荡,一派新春气象。入晚,道士念念有词:请谯国夫人、冼太嬷临境安宁,造福乡里……。边念经文,边敲道具。村中男女老幼,到来看请神的热闹,十分高兴。道士念经请神,直到黎明时分。

               十七日这一天,公干的汉子各人单手举起冼夫人和四位官人的像,另有两人抬起香炉,进入村里巡行。巡行时,八音锣鼓声、唢呐声鼓乐齐鸣,震天价般响。巡行队伍浩浩荡荡、凛凛威风。村中各户居民的堂上,用方台摆上素菜和甜汤丸食品。冼夫人和四位官人神像入到屋里来,置于供品上方。冼夫人神像探访各家各户,鉴纳供品。此时由道士向神像祈恩祝福,主人家大人和小孩向神像叩头跪拜,祈保平安。拜毕,主人家则以甜汤丸款待公干人员和来宾。礼仪毕,鸣放土炮三响,随即又往别家巡视祝神而去。

               蔡姓村各户巡视祝神过了,巡行队伍则前往相隔约五十米的黄姓村巡视,称为“冼太探四邻”。一条一条村子都作过巡视祝神后,才扶神回坛。

               二十一日晚上十时,举行乡傩的“送船”仪式。这种仪式古时是“送穷”的一种习俗。当天夜晚,天气都较沉黑,没有月光。公干人员两人抬着纸扎的船,船上放有草人、元宝、供品等。有五个汉子各人以右手举着冼夫人和四位官人神像,由前面几个人打着火把引路照明,纸船送到山兜大村的牛沙坡,将纸船焚烧了,举着神像的汉子立即跑步回到醮坛,途中人接替神像跑,尤如体育运动会接力跑一样,跑了半公里路程才返回原地。

               二十二日上午,送神回庙,乡傩结束。

        【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  为弘扬冼太夫人文化,以其“爱国爱民”精神广泛、深入教育人民群众,中共电h365官方登录平台_bat365在线平台网站_365bet论坛委、电h365官方登录平台_bat365在线平台网站_365bet论坛人民政府于2002年12月27日,即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区内隆重举行纪念冼太夫人诞辰148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包括集会、巡游、冼太夫人文化研讨、以及文体活动等),故里人民和来自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全国各地冼太夫人研究专家和冼冯后裔数千人参加了有关活动,共同缅怀冼太夫人的丰功伟绩。自此之后,每年冼太夫人诞辰日,区内均组织相关纪念活动,统称为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

        【电白住宅】 据旧县志记载,明清时电白“室无华栋”。其结构大体为3种:草房。以木条搭成屋架,以禾草和黄泥抹在木架上成墙,俗称“水篱墙”,以禾草或茅草盖顶。此为旧时穷人的住屋。草屋。以泥砖沾黄泥砌成墙,以茅草或禾草盖屋顶,此亦为一般穷人的住宅。80年代中期,草屋已基本绝迹。瓦屋。其墙体有几种情况:一是全部为泥砖(俗称“泥角”)砌成的;二是地基、墙角为红砖,其余墙体为泥砖的;三是外墙为红砖,内墙为泥砖,称“包皮”墙的;四是全部为红砖的;五是以白齿沙、黄泥、石灰“三合土”夯打而成。依贫富而所别。屋顶的桁桷有杉木的,也有杂木的,屋面一律铺大瓦,大瓦与大瓦之间覆盖瓦筒,以泥和灰沙粘合。屋顶也有飞檐、翘角的。

               房屋布局多为“三间过”,左、右为住房,中间为厅。二进式的前厅,后厅为客厅,中间有一小“天井”,左右为厢房,作厨房和放杂物用,此种格局的为多数。富家则有大天井、大厢房的二进式或三进式的深宅大院。个别富裕户也有“四檐齐”式的走马楼。城镇临街住宅多为二层砖木结构的瓦屋,排门店面,门前有两条柱,二楼飘出,形成“骑楼”;楼为桁桷等木料钉成,屋面为瓦,上有挡水墙,看不见瓦檐,瓦面水另有槽口外流。后进较深,有住房、过道、厨房,也有在过道房开“天井”的。此种楼房民国时最为普遍。现仍有遗留之房可见。电h365官方登录平台_bat365在线平台网站_365bet论坛内布局最大的一座瓦屋为座落于沙琅镇塘砥村委会月朗口村的朗山庄,该屋占地面积2835平方米,格局不“三踏六笔塔九拖廊”,中间主屋三进为大厅,厅宽为5.7×7米;合计总有房间85间。墙体为14×28×7厘米规格的磨平青砖砌就,桁木为30厘米直径的大杉木,桷片为1.2厘米厚,过刨;檐高4.5米,每个檐口饰有隔水唇瓦;地面铺方砖。该屋为清嘉庆年间所建,现仍大部分完好。

               60年代后,草屋逐渐减少,新建的住宅一般都是杂木为桁桷,泥砖为墙的瓦房。在城镇开始出现混合结构住宅,以砖为墙,以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为顶的平顶房,或二、三层楼房。80年代后,以杉木为桁桷、以红砖为墙的砖木结构平房大量涌现,草屋住宅基本绝迹;水泥混凝土捣制的混合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多层(2~6层)住宅在城乡日渐增加。砖木结构的平房布局多数仍为旧式样,楼房结构款式多样,有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每层都有住房、客厅、生活用房、阳台等,可单独配套使用。

               在住宅装饰方面,过去一般平房没有什么装饰,有的泥砖墙仅以黄泥批荡,红砖墙屋外墙一般不批荡,仅以壳灰填充砖缝,内墙批以灰沙、黄泥三合土。“四檐齐”等比较大的住宅则有雕梁画栋的。过去住宅一般少开窗,如果开窗也仅在前墙开,窗体小,位置高,屋后墙则绝对不能开窗。近年来所建的住宅,特别是楼房,内外墙都有灰沙批荡,也有贴各式各样瓷砖、马赛克、人造大理石的,个别富裕户以柚木等木料装饰内厅,配以各种灯饰,显得富丽豪华。现时所建的住宅讲究通风透光,门窗较多、较大、框架结构的多装大面积的铝合金钢窗。

        电白建房乔迁习俗  电白人建房多讲风水,过去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座向,动工前要请算命先生占卜生辰八字择吉日,破土动工时在屋基四旁张贴“姜太公在此”等字条以“避邪”。升梁要按所择定的时辰,鸣放鞭炮,拜神、吃汤圆、给水工封“红包”等。房屋建好后又择日进宅,全家人抬着部份餐具,担着米酒、鸡鸭,牵着牛,提着火把或明灯,由家长在前,按年龄大小次序进入新居。在每间新房中点上灯,接着鸣鞭炮,贴对联,全家人吃糖粥、汤圆。然后设酒席款待亲朋戚友。

        【电白古时农作习俗】  电白古时有许多习俗。春日竞看土牛,预兆一年的天时。立春前先用泥、禾草、竹等为材料,塑成土牛,也称春牛,置于城东门安定寺。立春前一日,县太爷与县衙官员、乡绅身穿礼服到东郊“迎春”。行完跑拜礼祭仪式后,执事抬着春牛在前,县太爷及各官绅依次随后,将春牛迎送至土地祠,各官再行礼拜后回衙。立春当天,全城百姓聚集土地祠,竞看春牛,占卜一年的丰歉。据旧县志载,如果土牛干燥,显红黄色,预示该年雨水偏少;显青色,则多台风;显黑色则多雨。 

               正月初七始耕田。百姓称初七为“七菜开”,农民一般在吃了以7种菜作汤的早饭后,才赶牛开耕,在此之前是不宜耕田的。

               六月收新谷,晒干后,即以少量新谷磨米煮饭祀祖先,叫“尝新”。 

               六月收割及播秧等农事完毕后,即要备齐三牲祀田祖(有的称田头公),叫“做田了”。

               十月收完晚禾后,全村男女老幼都聚集到晒场唱歌跳舞,欢庆丰收。 

               这些习俗,解放后已不多见。

        【电白商人习俗】  过去电h365官方登录平台_bat365在线平台网站_365bet论坛没有大商家,都是小本生意人,最怕亏本,因而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利”。春节时贴的春联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横批是“一本万利”;大年初二开铺做生意,要买一条活鲤鱼来拜神,“鲤”利谐音,有鲤即有利;商人所敬的财神是关帝,旧历每月初一、十五都有烧香拜神,祈求生意兴隆。招聘学徒一般都是在乡间寻找老实的青少年,订立合约,3年内只管食住,没有工资。三年期满,还要留店4年,介于店员与学员之间,只发一半工钱,7年后才算正式店员。1956年公私合营后,一切旧习都已废除,所有人员都是拿工资的职工。80年代后,个体商业重新出现,一些商业企业也承包给职工经营,自负盈亏,过去的一些习俗又有所恢复,但员工的权益则比过去大,老板可以“炒”员工,员工也可以“炒”老板——自动辞退,另寻新门路。

        【电白疍家风俗文化】  电h365官方登录平台_bat365在线平台网站_365bet论坛古时为百越族人聚居地,南北朝和隋时,为俚人的活动中心。俚人的生活习性是“水行而山处”,日常据山洞,“巢居崖处,尽力农事”,也常下江、下海,“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谙熟水性。唐宋后,汉人自福建、粤北大量移入,俚汉同化,这些人“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形成了电白沿海一带的疍民。

               在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疍民被视为下等人。他们不准上岸定居,不许与陆上人通婚,不许入学读书,不准穿鞋着袜。有的虽准许上陆地定居,也只能于海滩上搭高脚木屋居住,俗称“疍家棚”。解放后,电h365官方登录平台_bat365在线平台网站_365bet论坛地方政府取消一切歧视疍民的陋规。人民公社化时,于水东、博贺相继成立水上人民公社,称疍民为水上居民。后又规划建设水上居民新村,原居住的海边高脚木屋,相继全部拆除。水上居民与原陆上居民已基本同化,但水上居民由于一千多年所形成的一些特殊风俗习惯至今仍保留下来。

        特色民居 

               旧社会,疍家多以艇为居室,一家数口挤住其中,也有三代、四代合住一艇的,艇就是家。因此,猪、三鸟等家禽也在艇舷边圈养。另一些获准上陆居住的疍户则于紧靠圩镇的海滨,搭木棚聚居。这种木棚以竹木为架,以木皮或竹篱为墙,以茅草为顶,以一些光滑的木条、木板钉合为地板,以板为铺,不另设床。这种木棚小的仅几平方米,大的也不超过10平方米,一律为鸽笼式的高脚吊楼。海潮涨时,棚底与海水仅隔几厘米,如遇暴潮,棚板则为其所没。解放后,疍民虽陆续上岸建房居住,水东的海滨新街,博贺的水上居民新街几乎都是疍民聚居的楼房,但他们大多数仍保留着居住艇、棚的习惯。楼上地板多用优质木板铺就,光洁锃亮,一尘不染,以板为铺,不另设床。 

        生活习俗 

               男人嗜酒。过去,多穿长不过膝的唐装裤,衣服多为染以薯莨水的粗棉布,今已与一般居民相同。女人普遍带耳环、项链、手镯,穿镶花边的唐装衫裤,腰扎绣花围裙,戴“铜锣帽”,帽带与衫裤均以银线纺织而成,今为多色尼龙丝线。

        民俗婚庆活动 

               婚嫁,男女青年多于月白风清之夜以互唱渔歌表达情意,然后男方托媒人以金银链为聘礼到女家求婚。再以送绣围裙之布为催婚信物。婚前20天,新娘便开始哭嫁,俗称“唱叹歌”。结婚当天,媒人先将男家彩礼,用一圆形银盘盛装,送到女家。女家组织10多名年青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围着银盘歌舞,以示庆贺。然后由四个命好(三代同堂以上,子孙齐全者)的渔妇背着新娘送到男家,送嫁的礼队由一名美丽的姑娘撑着大红罗伞前行,八音乐队、礼盒和载歌载舞的送嫁妹随后。礼盒中放着一只大碗、一双筷子、一条花边围裙、一顶“铜锣帽”,其它礼悉如一般陆上居民。另外,疍家还有一种婚俗,新郎不在家也可结婚。如果新郎出海在外,新娘可在子夜过后按一般礼俗入夫家,新娘只要在神台上烧一炷香便算拜堂成亲了。 

        【电白渔女出嫁】 电白古代渔女出嫁奇特,有出嫁渔女“逃婚”又结婚的习俗。 这主要是因为电白古代沿海一带的渔民生活贫苦,并长期受陆上居民的歧视和排斥,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在同行业内通婚。婚嫁习俗要经历躲嫁、逃婚、接亲三个程序。

               渔民的女儿从小就在家庭中担负着与男性不相上下的捕鱼、采珠、织网等劳动,因长年的日晒雨淋皮肤黝黑,只有在结婚前一个月才可以呆在岸边搭建的高脚楼上裁缝新衣裙、绣新鞋、缝新被,籍此使肤色变白。渔民爱用农历年前的日子结婚,当时有句民谚:“讨个老婆来压年,明年出海人兴旺”流传至今。到结婚那天新娘要穿上新的大红衣裙,上衣前襟绣一朵莲花、裙子下摆绣三条鲤鱼和两朵莲花,寓意六六大顺。腰部系银链,链的两端各有一块印着鲤鱼和莲花图案的银牌垂在腰后,头上戴的红头巾正中处绣一朵莲花,全身上下总共有九个图案,寓意长久团圆,一生有余(即使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一条新头巾,将九个图案全部绣在上面)。

               出嫁时新娘的亲友送金银首饰,新娘要全部戴在身上,戴得越多以后在夫家的地位就越重要。在卯时,即当日的早上5点至7点,由新郎请一名夫、子双全的妇人当媒婆,背新娘跑到新郎家的船上。当晚新娘要机智地躲过婆家人的注意偷跑回娘家的船上,不得超过戌时(戌时属鸡,相传鸡咀尖,会啄断姻缘、鸡爪会抓散丁和财),这仪式是为了表示新娘对娘家的留恋。与此同时,新郎要带领一群接亲的亲友抬酒拿肉、捧着鲜鱼大虾紧跟其后,来到丈母娘的船上请早就聚齐的亲友们通宵地喝酒吃肉,直至第二天的卯时,媒婆再次背上新娘跑回新郎家的船上。此时新娘要头裹头巾,眼不可见天日、脚不可沾地气(若违例者则会被人认为命歹运衰,刑夫克子,不得善终)。直至完成这一套程序新娘才算是真正的接回来了。

        【电白昔日婚嫁习俗】 电白适龄青年婚嫁,择配由父母之命、媒娋之言而定,乡间做媒的人,她们知道哪一家有待出嫁的姑娘、需要婚娶的儿郎,便从中介绍说合。男女两家父母表示可以对亲的,女家即用红纸书写姑娘出生的年、月、日、生辰,由媒人把“庚贴”送与男家;而男家则请算命先生“合命”,如果两人“八字相生,命根相合”,则同意对为亲家,媒人便从中说合礼聘。六礼告成,进行“说日”,男家择定吉日把聘金和猪腿、糕饼、面包、槟榔等礼品送与女家,是为“定亲”。富裕人家送的礼品,还有金银首饰和贵重物品。 

               定亲男女到了十八岁之时,男家择取吉日,用红纸写出娶亲定日贴送到女家,女家同意则给回帖。于是父母便告知女人如何出嫁之事。自此一个月内,姑娘则深居简出,白天在家听婶嫂教导出嫁礼仪,自己缝制嫁妆衣物。姑娘出嫁前十天或几天的晚上,与相好姐妹在闺房床帐后“哭嫁”。哭嫁内容一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是赞叹叔伯婶嫂教导之情,三是嘱咐哥、弟、妹勤俭自重,立志做有用之人。

               姑娘出嫁前两天,由亲房婶嫂为她整容:先往脸庞、脖子抹上香粉,然后用线上下左右绞掉脸上和颈部的茸毛,再用剃刀整剃眉毛,最后让姑娘从镜中自我观看,满意才算完好。

               出嫁之日,花轿临门之时,姑娘的弟妹搬来一条凳拦住大门口,要媒人喝了凳上摆放的两杯酒,给个“封包”(礼钱),才将条凳搬开,让媒人入屋来。这样搬凳拦门,表示不愿姐姐背井离乡的心意。父母收取媒人送来结亲的礼物后,便举行姑娘出嫁仪式。

               在供祀祖先神位的堂上,点燃花烛和香火,厅堂放置一张大椅子。出嫁姑娘在闺房穿上红艳衣衫、裙子,着上绣花鞋子袜子,头披长发,用手巾掩住脸庞,由一位“命水好”(生活美满)的妇人背出厅堂,坐在椅上。这妇人便给姑娘梳辫扎髻,此时姑娘向祖先和亲人“哭别”,哭别内容与哭嫁言词大致相似。发髻梳就,插上银簪和发簪饰物,表示已是有夫之妇。富裕人家的“千金”小姐出嫁,发髻还插上金钗、玉簪,满头珠光宝气。 发簪插毕,戴上艳丽挂珠的凤冠。此时姑娘用右手往圆簸抓来大米,向祖先神位连撒三撮,意思是不带走娘家的粮食,撒毕,止哭,由舅父或“命水好”的男人背上出门,坐进花轿。轿夫关上轿门,将花轿抬起,此时有人把瓶酒往轿顶浇注,又有人用蔗渣点燃火把,让花轿底部从火焰上过去。这是祈愿姑娘出嫁平安无恙的用意。花轿抬走,跟随花轿的是来接亲的八音锣鼓队、挑抬嫁妆物品的脚夫,送嫁姐妹和指导妈(伴娘)等。路上锣鼓齐鸣,一派喜悦景象。

               娶亲男家的大门和新房门,贴上金子对联和“迎亲”、“鸾凤合鸣”横披。对联如“雀屏欣中目,鸿案喜齐眉”、“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

                花轿到了新郎的家门,依照吉向放定。新郎手执纸扇向轿门敲了一下,轿夫即开脱轿门。此时点燃鞭炮,两位指导妈搀扶新娘下轿,踏上铺有草席的地面跚步而行。新娘进屋时,指导妈低声叫跨过门槛。如不慎踩了门槛,则被认为婆家要倒霉,或给娘家带走吉祥。过了大门,新郎站在大门一侧高凳上,手执纸扇,当新娘走过之时,举起纸扇往新娘凤冠敲打,俗称“打扇头”。若打中头冠,此后新娘顺从夫婿;如打不中,会反过来欺负丈夫。传说:“打扇头”出于封建礼教女人“三从四德”中出嫁从夫之说。

               新房里的新床,由两位“命水好”的妇人依照吉向方位铺放,四个床脚皆垫放一块红纸和十枚铜钱。以示喜悦双全。新床旁边放置木椅一张,椅上放有装满大米的木斗一只,斗上插有点燃的龙凤花烛。新娘进入新房,要面向龙凤烛火站立,谓之“企斗火”,意思是祈望夫妻生活美满。不一会,闹新房的人群入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对新娘评头论足,新房充满嘻笑之声,热闹的很。听了指导妈示意,新娘向客人敬献甜茶;受了茶品的人,给回个“红包”,表示谢意。

               当新娘下轿进入新房,堂上响过一阵炮仗后,迎亲宴会开宴。陪宴的戏班奏起欢快乐曲,戏子唱出贺喜曲词。新郎身穿长衫,头戴礼帽,由主婚人带领,来到宴会席间,向客人施礼劝酒,表示谢意。

               洞房之夜,新郎新娘上床歇息,两人谈的第一句话忌说人的事儿,只能谈天说地。相传新婚夫妇相互交谈,头句话带有煞气,因而忌讳说及你我和亲人的事。

               次日,是新郎新娘拜堂日子。清早,新婚夫妇起床,梳洗完毕,穿上盛装,由大叔(伴爹)和指导妈引导,来到堂上,向祖先和亲人施礼跪拜,俗称“拜堂”。

              堂上摆放两张八仙方桌,桌上点燃香火和龙凤花烛,摆上美酒,佳肴,干果,糕点凳。新婚夫妇来到堂上,面向祖先牌位站立,在节奏明快,和谐的小鼓,唢呐乐曲声中,由司仪呼礼,双双三跪叩头,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后由大叔和指导妈请来亲人(祖辈和父辈)坐于堂上,新郎新娘向亲人敬献甜茶,施礼跪拜,表示听从教诲。长辈受过礼拜,会给“红包”,表示亲热。

               拜堂毕,堂上摆上数席(一定是偶数席)菜肴,一家男女老幼按备份入席,与新郎新娘一同宴饮,以示欢乐情意。席上摆的十碗菜肴,宴饮时,新郎、新娘必须夹齐十碗菜肴食之,以祈夫妇生活十全十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